2018-8-22 14:12
宅~有何不可
澳大利亞總理遭“逼宮” 驚險過關
原標題:澳大利亞總理遭“逼宮” 驚險過關
[img]http://n.sinaimg.cn/news/crawl/666/w400h266/20180822/CTOI-hhzsnea6069749.jpg" alt="8月21日,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·特恩佈爾抵達堪培拉參加議會會議。圖/視覺中國" data-link="[/img]8月21日,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·特恩佈爾抵達堪培拉參加議會會議。圖/視覺中國
據新華社電 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·特恩佈爾21日在議會黨團投票中以48票對35票勝出,挫敗瞭內政部長彼得·達頓對其自由黨黨首地位的挑戰,由此他也保住瞭總理職位。
特恩佈爾獲勝後說:“我們團結一致可以?所有澳大利亞人帶來最好的結果。無可否認,我們這屆政府做出瞭巨大的成績。”他表示,執政期內澳大利亞經濟增長迅速,就業增長勢頭迅猛。
但澳大利亞媒體認?,特恩佈爾仍可能面臨來自黨內的挑戰。當天的議會黨團投票結果顯示,主要執政黨自由黨內部已有40%的人不希望他繼續出任黨首。
達頓隨後辭去內政部長職務。他說:“我相信我最有可能帶領自由黨贏得明年的大選。”達頓表示,他不排除會再次挑戰特恩佈爾的黨首地位。
一段時間以來,特恩佈爾在減排和能源問題上的政策導致自由黨內部保守派的不滿。此外,以自由黨?主的執政聯盟在近期的民調中一直落後於反對黨工黨。鑑於明年5月澳大利亞將舉行議會選舉,許多自由黨議員認?本黨選舉前景不樂觀,希望通過改選黨首來爭取更多保守立場選民的選票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達頓對特恩佈爾發起瞭黨內挑戰。
當地媒體分析認?,特恩佈爾有可能宣佈提前舉行議會選舉,以避免更多的黨內挑戰。
[b]■ 分析[/b]
[b]執政黨內訌進一步影響選情[/b]
自由黨首席黨鞭諾拉·馬裏諾說,當天聯邦議會兩院的自由黨議員參與表決,除一名議員棄權、一名議員請病假,48人支持特恩佈爾繼續領導政府,35人支持達頓接任總理。
達頓隨即辭職。表決前一天,達頓在社交媒體上表態支持特恩佈爾繼續當總理,特恩佈爾說達頓向他保證不會“逼宮”。
達頓的支持者說,達頓短時間內成功發動這麼多議員支持自己,如果等到23日、即議會休會期前一天再表決,就能爭取到足夠多支持,讓特恩佈爾“下課”。議員們定於9月10日回來上班。
莫納什大學政治分析師尼克·埃科諾穆說,特恩佈爾遭自己所屬政黨的議員嫌棄,因?議員們擔心他拖累自由黨民意支持率繼續下滑、繼而在明年5月議會選舉中大敗。
埃科諾穆說,執政黨內訌會進一步影響選情。他說,選民一向不喜歡“政府內鬥”和“不團結”。假如特恩佈爾下臺,將是澳大利亞11年來第六次更換總理。反對黨工黨其間執政6年,兩次選舉陸克文當總理。
環境部長喬希·弗賴登伯格說,包括達頓在內,內閣成員20日晚表態支持特恩佈爾留任。
弗賴登伯格在表決開始前警告黨內同僚,拋棄特恩佈爾會使執政黨失去民心,因?選民已厭倦“頻繁換總理”。他告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:“撤換領導人會產生高昂的交易成本。工黨有過教訓,我們自己也體驗過。我相信馬爾科姆·特恩佈爾是帶領我們投入下次選舉的合適人選。”
[b]■ 延展[/b]
[b]特恩佈爾前途仍有“險情”[/b]
特恩佈爾雖然驚險過關,然而不斷下滑的民意支持率讓自由黨選情嚴峻,特恩佈爾前途仍有“險情”。
路透社援引南澳弗林德斯大學政治學教授海登·曼寧的話報道,澳大利亞政壇常見這種“把在位總理拉下臺分兩步走的戲碼”,鑑於21日表決結果雙方票數相當接近,特恩佈爾逃不過更多黨內挑戰。
特恩佈爾本人2015年9月借“逼宮”上臺:經自由黨黨內投票,接替託尼·阿博特成?新一任黨首和總理。阿博特是自由黨內保守右翼陣營領袖,與達頓關係密切。
特恩佈爾20日對黨內保守派作出讓步,放棄?實現減排溫室氣體26%目標推動立法,期待藉此平息內訌。
但是,阿博特沒有放棄挑戰特恩佈爾。他20日晚告訴媒體,特恩佈爾的承諾隻是權宜之策,他質疑總理履行承諾的誠意。
與自由黨組成執政聯盟的國傢黨議員達米安·德拉姆說,阿博特應該辭去?議員一職,而不是企圖破壞政府穩定。“他發誓不會當拆臺的人,但他一直在做拆臺的事,所以必須退出執政聯盟。”
自約翰·霍華德連任超過11年的總理生涯2007年結束以來,澳大利亞政壇進入內閣頻繁更迭時期。特恩佈爾如能堅持到下月,坐滿3年總理位置,將成?自霍華德之後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。
特恩佈爾領導的自由黨以微弱優勢贏得2016年選舉,民意支持率越來越落後於反對黨工黨。路透社報道,特恩佈爾上任後政策逐漸“向右轉”,希望迎合保守派選民卻效果不佳,同時也讓原本支持他的自由派陣營失望。
埃科諾穆說,特恩佈爾若想打破“內鬥”僵局、鞏固自身地位,可以選擇提前選舉。但是,鑑於各州選舉有先後,議會又即將進入休會期,特恩佈爾如果想在今年內舉行選舉須本週內作出決定。
達頓辭職後將成?“後座議員”,仍有機會爭取黨內支持、再次對特恩佈爾的領袖地位發起挑戰。